Bilibili Video Downloader

The easiest way to download Bilibili video without watermark or logo

【瓦格纳】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:前奏曲和爱之死 (伊戈尔·鲍里索维奇·马克维奇指挥)

TIP! Right-click and select "Save link as..." to download.

VIDEOS
MP4 N/A 480P Download
MP4 N/A 480P Download
MP4 N/A 360P Download
MP4 N/A 360P Download
AUDIO
MP4 N/A mp4a.40.2 Download
MP4 N/A mp4a.40.5 Download
MP4 N/A mp4a.40.2 Download
THUMBNAILS
【瓦格纳】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:前奏曲和爱之死 (伊戈尔·鲍里索维奇·马克维奇指挥) JPEG Origin Image Download
DVD自压
指挥:Igor Markevitch
Orchestre National de l'ORTF
演出时间:1968.9.15

瓦格纳歌剧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》的前奏曲和爱之死是该歌剧中最著名的音乐片段,常被拿出来在音乐会中单独演奏。

瓦格纳是19世纪浪漫主义晚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,他将戏剧因素与歌剧因素充分地结合到了一起,力求开创一个新的艺术时代。他强调音乐、戏剧、舞台场面三者并重成为统一整体,同时自己编写剧本,并改变乐队在歌剧伴奏中的从属地位。他的音乐充满了激情,无论是他的“整体艺术”、“主导动机”还是他的“无终旋律”或“半音和声”都预示了西方音乐后来的发展。

瓦格纳一生创作有《仙女》《黎恩济》《漂泊的荷兰人》《尼伯龙根的指环》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》《罗恩格林》《帕西法尔》《汤豪瑟》《纽伦堡的名歌手》《女武神》等多部乐剧和歌剧。而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》是瓦格纳的重要歌剧之一,也是他很珍爱的一部作品。歌剧讲述了王妃伊索尔德与将军特里斯坦因误服爱情毒药而相爱,并最终难逃死亡的悲剧。创作期间,瓦格纳承受着政治、感情、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与痛苦,与玛蒂尔黛的感情纠纷也让他多次感到绝望,所以这部作品是瓦格纳当时心理状况的映射,而瓦格纳也在这部作品中寻求着精神解脱。

前奏曲以剧中一些主导动机为材料串联而成,概括了全剧的基调。大体上音乐从象征爱情的主导动机开始,一上来就是特里斯坦和弦,半音上升的渴望、半音下行的悲叹,以及两个线条结合起来的和弦,和声本身就是半音上行和半音下行结合起来的,极端地表达了不断渴望、不断欲求的中心意念。逐渐发展到高亢而激动的高潮,而后出现“痛苦”的主导动机,经过矛盾和冲突后,逐渐恢复平静,象征主要人物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从爱情的产生,加上酒药激发性欲,到爱得如火如荼,再经过与命运痛苦的抗争,最后获得了“死的解脱”。乐曲开始时出现的第一个和弦“特里斯坦和弦”是瓦格纳确立的一个特殊结构的和弦,是特里斯坦主导动机(也是爱情主导动机)的一部分,也是瓦格纳在和声方面突破传统,更自由更大胆的一个标志。

这首前奏曲是一个奇迹,从头到尾贯穿了主导和弦、主导动机中引申出的旋律线的各类穿插。它是a小调,但是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主和弦,不断转到另一个调的属七和弦,不断地解决,然后再不断引发更大的紧张。整首前奏曲以极端洗练的笔法和丰富的音乐语言,使主导意念弥漫在整个织体中。就音乐本身而言,它从最轻开始,不断一浪高过一浪,达到高潮,本身线条和结构的把握,也和戏剧完全贴合。另外,它预示了这部戏将出现的重要主导动机,包括渴望的主题、眉目传情的动机、到最后的欣喜若狂。前奏曲堪称这部戏最精妙、最概括的杰作。

《爱之死》是第三幕的终场音乐,是伊索尔德在特里斯坦逝去时,也是在自己弥留之际的一段绝唱,它与前奏曲前后呼应,并在内容与思想上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,反映了瓦格纳在伦理、欲望、爱情、死亡等主题上的深刻洞见。

“尘世、权力、声望、显赫、荣誉、骑士气概、友谊,一切都像一场幻梦烟消云散,只剩下渴望、渴望、无法满足的渴望,它不断涌起,憔悴、饥渴。死亡意味着消失、毁灭、永不觉醒,死是他们的唯一超脱。”“……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坟墓上长出了长青藤和萝蔓,它们盘绕交错,难解难分地拥抱着。”

一般歌剧在人物即将死去之时以表现悲伤为主,但《爱之死》绝非如此。它所表现的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灵魂与精神上的一种超脱,达到一种新的境界,更类似于佛教文化中的“进入极乐”与基督教文化中的“升入天堂”。这时的伊索尔德是一种沉浸在爱与超脱中的幸福状态,并爆发着内在的精神力量,甚至这种境界超脱了爱的范围,是一种无穷的难以言表的喜悦,“幸福地让人流淌出眼泪”。